找到相关内容233篇,用时70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八十年代以来中国大陆的人间佛教

    而到生活的净化、向上和超脱。”将佛教与生活共相融通。陈星桥、邓子美则对人间佛教的历史发展、理论衍革、实践意义作了理论探讨,陈星桥《略论人间佛教》一文,对人间佛教的历史依据和理论依据、...法度生在人间,佛法是源出人间并要利益人间的。我们提倡人间佛教的思想,就是要奉行五戒、十善以净化自己;广四摄、六度以利益人群,就会自觉地以实现人间净土为己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一庄严国土、利乐有情的...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443446033.html
  • 中国佛教的禅修论[下](2)

    ;二是在佛教上追求快速、纯一,排拒缓慢、多杂,这就比较适应中国古代苦难深重的劳动者的需求,符合民众的愿望和民族的心理。从这一角度考察,祖师禅的形成和流传,对于了解中国民众宗教信仰取向民族心理结构,...当代的虚云、圆瑛,都奉行禅净双修的路线。禅净双修成为宋以来中国汉地佛教的基本方法之一,念佛禅则成为与这种方法相应的基本形态之一。中国禅宗的轨道又一次发生了转向。  延寿在所著《万善同归集...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34147071.html
  • “伪经”与观音信仰

    都能实行的,这可以说是一种最平等、最民主的实践佛教方法,怪不得牧田称伪经为“庶民信仰的经典”。 牧田是研究《高王经》最早及最彻底的日本学者。根据他的研究,此经的起源跟卢景裕(542 殁)有关,而...近年来中外学者对疑伪经的一些见解,说明何以多数学者认为用“中国撰造经典”比“疑经”或“伪经”更为恰当。其次讨论几个重要的观音“伪经”,将它们的思想及仪轨与正统经咒相比较,从而探讨“疑伪经”的保守性...

    于君方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64747530.html
  • 约翰·布洛菲尔德著:西藏佛教密宗(3)

    ,而只关心导致党的持法。他们使用坛场以向最为适宜他们所训诲的弟子们的智力水平的人解释存在(有)。在研究笼统的(尤其是佛教密宗)时,应该记得其主要内容就是。如果一种因素有助于心灵的发展,那么它就是很好的。无论隐蔽的理论是否能被人很好地理解,也无论这种理解对的质量和方向的意义是大还是小,佛教确实是一种宣扬理智的宗教,就象一个人于其房间中使用电灯光则是理智的,无论他是否懂得电流是怎样产生的都...

    约翰·布洛菲尔德著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83947698.html
  • 以简驭繁、纲举目张的五位百法

    就是恶慧。疑者求解,也能与胜解和慧相通。所以只要佛法,善于转境,就可以转烦恼成菩提。如果烦恼生性不变不动,那么佛教修行就是多余的了。  贪嗔慢痴疑与生边邪禁见这先天和后天所具的十大烦恼,决定了众生...本体,是诸法的实性,并且是前五种无为法的依据,前五种无为法仅是其外缘部分,或不同表现形态。  无为法的这六个方面是佛教最高境界的一些差别现  界,对凡夫而言是没有差别的,但对修行到这种层次的菩萨 ...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004547989.html
  • 中国佛教的净土观念和社会改革观念

    是“由转色等五蕴依故得五自在”。此“五蕴”是世间众生所依,亦即人身的别称;佛教的目的,不是永断“五蕴”,消灭人身,而是即此人生中断灭罪业,转起无罪的“五蕴”,使色受想行识均得自在,从而人身即转为“...----------------------------------------------------------  1. 参阅《阴入经》、《人本欲生经》。  页269 中国佛教的净土观念和社会...

    杜继文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012948095.html
  • 中国佛教直觉思维的历史演变

    教化众生超越生死轮回,求得解脱,成就佛果。与这种价值追求相应,佛教采用的一种重要方式就是直觉,或者说,佛教探讨人生和宇宙的真实本质、追求人生的理想境界,最终是以体验式的直觉来实现的。佛教戒、定、慧“三学”中的定与慧其实质就是直觉。禅定离不开直觉方法,智慧离不开直觉思维,直觉在佛教整个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直觉思维要求达到的境界是“心行处灭,言语道断”(《大智度论》第2卷)。“心行”,心之所...

    方立天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015148145.html
  • 谈戒与戒(1)

    佛学学报第六期(1993.07)   对这种立论方式产生相当可疑的猜测。把涅槃当作佛教的基础,曾经被大乘批评过,但大乘并未做太多的更动。在西方,我们有自己的目的论,伦理哲学家已经找到道德基础的不同...页352 谈戒与戒 中华佛学学报第六期(1993.07)   由于对“戒律”的共同兴趣,让我们共聚一堂,参加这次盛会。在我们当中,有许多人深深迷上了佛教僧戒的历史和细节,佛教的仪式和社会涵义,但最...

    格梅兹撰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092049223.html
  • 中国佛教与伦理建设

    重视“菩萨行”。四摄和六度是菩萨行的重要内容,是佛教徒对社会应尽的道德义务。四摄是菩萨行者引导众生的四种方法:布施、爱语(用佛教义理为众生说法)、利行(教导众生)、同事...精神散乱;六是智慧,以度愚痴。以上十项,除禅定和智慧外,其他都具有道德规范的作用。在四摄和六度中,最值得注意的是布施和忍辱,这两项在大乘佛教中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反映出佛教对于人际关系的重视和对...

    方立天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092649239.html
  • 四加行作品集

      四加行作品集   一、问:何谓四不共加行?如何将四不共加行纳入佛教的全部体系中?   创巴仁波切:每一种精神练、技艺或教育体系都有前行、中间和结尾三个阶段。「四加行」藏文原义为「序曲」,是金刚乘法门的前行。当然,金刚乘不是佛教修行的第一个阶段,而是第三阶段,在它之前还有小乘和大乘。但金刚乘的人,必须先四加行。依据传统,四加行需要很多准备功夫。过去,藏人在四加行之前,...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095949304.html